科博館地球環境廳芸芸眾生展場參考資料10之7
加拉巴哥群島生態系
May & Frank 編寫
芸芸
眾生展場的第六個生態系:加拉巴哥群島
圖0. 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
Islands)的地理位置。
圖1.
加拉巴哥群島的衛星照片,主要由13個大島、6個小島及其他40幾個取了名字的小島礁組成,總陸地面積約8,000 平方公里。
加拉巴哥群島位在距離南美大陸973公里以外的太平洋海域上,陸地面積約8,000 平方公里。「加拉巴哥」在西班牙語是「馬鞍」的意思,因為有些島上有許多大型陸龜,而其中有些陸龜的殼看起來像馬鞍而得名。
|
「十月八日,有關這些島嶼的自然史是非常稀奇的,頗值得注意。它們大多數都是在其它地方都見不到的原生物種;甚至棲息在不同島嶼間的物種也有些不同。因此,在時間和空間上,似乎將這重大事件引導出來,一切謎團之謎─地球上新生命的第一次發生。」
---
Charles Darwin(1845)
圖2. 加拉巴哥群島地圖。
圖片來源:blog.udn.com/qqaaa001/83569371
圖3. 展場的加拉巴哥群島部份景觀。
加拉巴哥群島生態系的特徵:
1. 年降雨量(mm):沿海250毫米~山地1300毫米(mm)
2. 年平均溫度:25度(℃)
3.
特色:由13個大島、6個小島及其他40幾個取了名字的小島礁組成,總陸地面積約8,000 平方公里。
4.
主要植物種類:(1)火岩仙人掌(2)團扇仙人掌(3)灌木(4)蕨類(5)加拉巴哥菊(有15種,高度可達15公尺)
5.
展場展示的主要動物種類:(1)鷽鳥(2)海鬣蜥(3)軍艦鳥(4)難飛鸕鶿(5)藍腳鰹鳥
展場展示主要動物的詳細說明:
1. 軍艦鳥(Frigate Bird)
a.麗色軍艦鳥
b.小軍艦鳥
鼓脹鮮紅喉囊是雄鳥為了吸引雌鳥的舉動。
一旦雌鳥飛近,雄鳥便會失態狂喜地點頭和全身顫抖。
(達爾文提到的「性擇」(Sexual Selection))
2. 加島鰹鳥(Booby)
三種加島鰹鳥
a.那斯卡鰹鳥
b.藍腳鰹鳥
c.紅腳鰹鳥
藍腳鰹鳥會跳舞
雄性藍腳鰹鳥足部的色彩鮮豔是為了吸引異性。
3. 加島企鵝(Galapagos Penguin)
加島企鵝兩翼如同其他的企鵝,在長久不飛翔後,退化成硬直的流線型鰭
肢,以便在水面下像個魚雷般快速地潛泳捕食,但一上岸則行動笨拙。
4. 陸鬣蜥(Land Iguana)
鼻吻較海鬣蜥尖
具極強的領域性
體型較一般蜥蜴大,背具有一排棘刺至尾上端,頭也更寬些。
5.海鬣蜥(Marine Iguana)
(2.)
海鬣蜥是變溫動物,只能出入海中一段有限的時間。但若是在島嶼附近的淺水區,牠們可以在水中逗留60分鐘及水深至12公尺 。
(3.)
海鬣蜥會因應食物供應情況而改變體型的大小。在厄爾尼諾現象=聖嬰-南方振盪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簡稱ENSO)出現期間,因為自南極的超冷秘魯寒流=洪堡洋流(Humbolt current)沒來到加島,使得海水溫度上升,綠藻以及紅藻數量大減,海鬣蜥的身體長度會減少達20%。
(4.)
當食物供當正常,海鬣蜥則還原成原來身長。
6. 達爾文鷽(Darwin’s Finches)
13種鷽來自共同祖先,依各棲所演化出不同的喙。
a.仙人掌地鷽(Common
Cactus Finch , Geospiza scandens)
細長的喙,能吃仙人掌而不受傷。
b.大嘴地鷽(Large ground-finch , Geospiza
magnirostris)
粗壯的喙很輕易就可啃開硬殼種子。
c.鶯鷽(Warbler Finch , Certhidia
olivacea)
小喙,適於吃昆蟲。
d.尖嘴地鷽(Sharp-beaked Ground Finch , Geospiza
difficilis)
專偷鰹鳥的蛋吃,且具備了敲破蛋殼的技倆。
e.鴷杉樹鷽(Woodpecker Finch , Camarhynchus
pallidus)
具有學習工具的能力,以嘴喙銜小樹枝,挑開樹上孔洞內的昆蟲幼蟲進食。
7. 難飛鸕鶿(Flightless-Cormorant)
加拉巴哥特有種。
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鸕鶿,總數只有七百至八百隻。
長而鉤狀的喙用於水中捕魚。
圖4. 面板的達爾文鷽以及火岩仙人掌。
圖5. 展場的火岩仙人掌─加拉巴哥群島生態系的生產者之一。
(1.) 具有極強的耐鹽和耐乾旱的能力。
圖6. 加拉巴哥群島的火岩仙人掌(Brachycereus nesioticus)。
圖7. 面板的海馬齒莧。
圖8. 海馬齒莧(Sesuvium potulacastrum) ─加拉巴哥群島生態系的生產者之二。
(1.) 分布於泛熱帶地區的番杏科( Aizoaceae)植物;臺灣則分布於全島海岸附近地區。
圖9. 科博館的海馬齒莧(Sesuvium potulacastrum)標本。
圖10. 面板的海鬣蜥。
圖11. 展場的海鬣蜥。
(1.)
加拉巴哥特有種,是世界上唯一的海生蜥蜴,能潛至12公尺深的海中達1小時。
(2.)
海鬣蜥分佈於整個島嶼的潮間帶,有七個亞種,以海藻為食,具有較陸鬣蜥為方扁的鼻子與較橫扁的尾,以適於游泳。
(3.)
雌性黑灰色,雄性帶些灰紅、灰綠、灰棕色,繁殖期色彩變得更豔麗。
(4.)
為外(變)溫動物(ectotherm),所以潛完水後須曬太陽取暖。
圖12. 海鬣蜥之一。
圖13. 海鬣蜥之二。
(1.) 海鬣蜥並非一定是黑色的。幼蜥的背鰭較爲淡色,一些成年標本呈灰色。它們差不多只吃海中的藻類,在取暖時會從鼻噴出多餘的鹽,故其頭部有時會被一層鹽所覆蓋,看似呈白色。雄性在不同季節的顏色也有所不同。
圖14. 面板的方蟹。
圖15. 展場的方蟹。
圖16. 方蟹(Grapsus grapsus)。
圖17. 面板上的達爾文鷽,以及13種鷽的演化過程。
圖18. 展場上停在枝頭的的達爾文鷽。
鷽(雀鳥)口喙之謎
|
|
達爾文另一項重大的發現是物種的形態會隨著島嶼不同而不同,即使島嶼只距離五、六十英里。
尤其在雀鳥的長相上,這些雀鳥都具有短尾,也都具有相同的習性,羽毛色和所住的環境類似,但是很令達爾文困惑的是雀鳥種類的數目和他們口喙的差異。(請參考下方附圖) 在某座島嶼上,牠們發展出又強又厚的口喙,以便嚼碎果核。在另一座島嶼上,口喙卻變小以便他們啄食蟲子,到第三座島上,口喙形狀又變得剛好可以啄水果和花朵。 |
上圖鶯鷽喙尖又細,有利啄食昆蟲。
很顯然的,這些鳥兒各自在自已的島上找到方便他們取食的方式來調整自已的需求。
請仔細觀察這些鳥兒的嘴部,因為食物及覓食的方法不同,演化出不同的鳥喙,其實牠們都源自同一種鳥類。
下圖大地鷽喙粗壯厚實,利於咬碎剝食種子。
|
|
圖文來源
|
|
圖22. 13種達爾文鷽喙的適應幅射(Adaptive Radiation)。
|
|
圖片來源:
圖23. 面板上的難飛鸕鶿和藍腳鰹鳥。
圖24. 展場中的藍腳鰹鳥(飛行者)與難飛鸕鶿(右邊展翅者)。
圖25. 藍腳鰹鳥(Blue-footed
Booby)。
(1.) 重約1.5公斤,雌鳥比雄鳥稍大。雙翼長而尖,尾巴呈楔狀。牠們的頸部強壯而厚。藍腳鰹鳥的眼睛在喙的兩側,面向前方。牠們有非常好的立體視覺。牠們的鼻孔緊閉,適合牠們潛水的特性。─維基百科
圖26. 藍腳鰹鳥(Sula nebouxi)。
圖27. 跳舞的藍腳鰹鳥。
圖28. 難飛鸕鶿(Phalacrocorax harrisi )。
(1.) 在南美洲附近的加拉巴哥群島上有一種鸕鶿,牠們不像其他鸕鶿般會隨著季節遷移,牠們的翅膀很短,身軀笨重,但是肌肉發達擅長游泳,只靠著腳部的擺動就可以在水中推進,在沿海水域覓食,事實上牠們是世界上唯一不會飛行的鸕鶿,全部棲息於加拉巴哥群島的西邊,是加拉巴哥群島本地的特有種,目前全世界只剩下750對。
(2.) 這種又名加拉巴哥鸕鶿的難飛鸕鶿(Phalacrocorax harrisi)為什麼不會飛呢?加拉巴哥群島是個遠離大陸的海島群,在這些島上沒有大型的掠食性動物,加上以魚類等海洋生物為食的鸕鶿在這些海洋島嶼上食物不虞匱乏,不用耗費太多的能量四處飛行,原本幫助飛行的翅膀在這裡便無用武之地,反而會成為牠們在水中活動時的阻礙,在長期的適應與演化之下,難飛鸕鶿的翅膀與其他鸕鶿相比漸漸地不發達,終究往不會飛行的路上演化前進。
科博電子報 難飛鸕鶿(文:廖仁滄)96年05月29日第334期‧
圖29. 面板上的軍艦鳥。
圖30. 雌(左)雄(右)軍艦鳥。
圖31.雄軍艦鳥,求偶時喉囊會呈鮮紅色而鼓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