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系列之十:草食性恐龍
植食性恐龍 那種說法恰當?
1.
前些天到中興公共圖書館借書,一時心血來潮,到圖書館的兒童部,借了幾本有關恐龍的兒童書。
2.
回家翻閱之後,又看到這個一項有爭議的翻譯名詞(請見圖01 & 圖02),想和網友們討論看看:「草食性」恐龍or「植食性」恐龍,到底那一種翻譯名詞才恰當?
圖01.
在這一套數十本的兒童叢書裡,只有這本《恐龍》的書,被小朋友翻閱得如此「體無完膚」,可見恐龍這主題受歡迎的程度。(Photo
by Frank)
圖02.
在這本兒童圖書的上下方,譯者兩次都將「Herbivorous」
dinosaur翻譯成「草食性」恐龍。(Photo by Frank)
3.
原文的Herbivore ; Herbivorous是應該翻譯成「草食性」;「草食性的」
or 翻譯成「植食性」;「植食性的」才恰當、才正確呢?
4.
接下來,我們可能會連想到兩個問題:
(1)
恐龍存活的中生代時,草類(禾本科植物)已經在地球上演化形成了嗎?或更簡潔的問:中生代時,地球上有沒有草類存在?
(2)
就算中生代時已經有草類,當時存活的恐龍會不會or能不能夠吃草呢?因為草類含高濃度的矽酸鹽,恐龍不一定演化出相關的適應機制來吃它。
5.
如果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中生代時地球上沒有草類;中生代的恐龍不吃草類。那顯然就不應該翻譯成「草食性」恐龍,而要稱之為「植食性」恐龍。
6.
要釐清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復習一下地質年代(Geological Time):
圖03.
地質年代 (Geological Time)分成:
(1)
5億4千萬年前的前寒武紀(Precambrian);
(2) 5億4千萬年前~2億5千萬年前的古生代(Paleozoic);
(3) 2億5千萬年前~6千5百萬年前的中生代(Mesozoic);中生代是恐龍存活的時代。
(4) 6千5百萬年前~至今的新生代(Cenozoic)。
7. 由圖03.可看出,古生物學家又將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儸紀、白堊紀。一般認為在白堊紀時開花(=被子)植物才演化出現。然而,同屬開花植物的草類(禾本科植物)在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時是否也已經存在?
8. 如果查網路上的說法,有的網頁說中生代已經有草類,有的網頁卻說沒有…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更別說論及白堊紀的恐龍會不會吃草的問題?
9.
白堊紀的恐龍吃不吃草?或是有沒有草可吃?這個問題的明確答案,一直到2005年11月18日,瑞典斯德哥爾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Caroline
Strömberg的研究團隊,在美國第一流的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後,才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
Dinosaur Coprolites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Grasses and Grazers
(恐龍糞化石以及草和食草動物的早期演化)
Vandana Prasad,1 Caroline A. E.
Stro¨mberg,2*
Habib Alimohammadian,3 Ashok Sahni3
Science vol 310, p 1177~p 1180
圖04.
Caroline
Strömberg的研究團隊,在6千500萬年前~7千100萬年前的印度蜥腳類恐龍糞便化石中,發現五類草中的矽酸鹽結晶體(Phytoliths),以科學的証據,証實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是會吃草的,而且吃不只一種的草。
10. 可是白堊紀的6千500萬年前~7千100萬年前,總共才六百萬年的時間,只是恐龍生存在地球上,1億6千萬年其中的極小部分,也就是說,絕大部份的植食性恐龍可能終其一生,都是只吃裸子植物(松,杉…)或蕨類甚或苔蘚而已。
11.
因此如果要問恐龍是草食性或植食性?以大部份中生代的恐龍是吃裸子植物等,而非草類來看,應該是選擇翻譯成「植食性」較為恰當!
圖05.
不管是1993年上映的《侏儸紀公園》或是圖06.2015年上映的《侏儸紀世界》都不應該出現草地。因為侏儸紀時草這種顯花植物,還沒有演化出現在地球上。
Jurassic Park (1993) - Welcome to Jurassic Park Scene (1/10) |
Movieclips
(1993年《侏儸紀公園》的經典畫面,還是那句話,畫面中不應該出現青草!)
|
圖06. 2015年的科幻電影《侏儸紀世界》中的劍龍(左)和腕龍(右),事實上是不可能有機會踩著牠們腳下的青草地,因為在侏儸紀時,草類根本尚未演化出現於地球。
圖07. 《侏儸紀世界》奔跑中的似鳥龍,也一樣不可能有機會,踩著牠們腳下的青草地。
畢竟是科幻電影,大家看了開心就好,不必太嚴肅的深究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