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地球環境廳芸芸眾生展場參考資料10之4
東非稀樹草原
May & Frank 編寫
芸芸眾生展場的第三個生態系:東非稀樹草原
圖01. 展場東非稀樹草原生態系的部份景觀。
圖02.芸芸眾生展場的正前方,就是東非稀樹草原生態系的生態造景。
圖03. 面板上的稀樹草原(Savanna)。
圖04.
非洲坦桑尼亞的賽倫蓋提稀樹大草原(Serengeti savanna plains, Tanzania.)
稀樹草原生態系的特徵:
1.
多分佈於內陸地區,夏季炎熱冬季寒冷,乾季雨季交替發生。
2.
稀樹草原係半乾旱地區的開闊草原,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鄰近沙漠地帶的稀樹草原通常遍生刺灌木,季節雨稍多的地區就稀疏長著樹林。
3.
北美的大草原(目前多已成為農地)和南美洲地形起伏的彭巴斯草原都是典型的例子,而東非的大草原卻最富盛名,因為此地的羚羊和其他有蹄類不僅種類繁多且密度極高,以牠們為食的獵食動物亦十分可觀。
4. 年降雨量(mm):250~750或600〜1500毫米(mm)
5. 溫度範圍(℃):-6~20度(℃)
6. 主要植物種類:
(1.)耐旱的草本植物
(2.)刺槐樹(Thorn Acacia)
5. 展場展示的主要動物種類:
(1.)黑尾牛羚
(2.)湯姆森瞪羚
(3.)飛羚
(4.)斑馬
(5.)長頸鹿
(6.)獅子
(7.)獵豹
(8.)豹
(9.)胡狼
(10.)斑點獵狗
(11.)非洲豺犬
(12.)藪貓
(13.)暗棕鵟
(14.)織布鳥
(15.)禿鸛
很明顯的可以看出,當年設計「芸芸眾生」展場時,對東非稀樹草原生態系以及哥斯大黎加熱帶雨林生態系特別重視。
東非稀樹草原生態系擺在整個展場最顯眼的位置,而且肉食性動物(=次級消費者)與草食性動物(=初級消費者)分別陳列展示。只可惜可能是受限於場地的大小,當今陸上最龐大的動物─大象,缺席了!
|
圖05. 在肯亞稀樹草原(Savanna) 漫步的非洲象,同時稀樹草原的特色一覽無遺,遺憾的是非洲象於展場不可見。
圖06. 非洲年降雨量分布圖。
※非洲熱帶稀樹草原被赤道分成了南北兩大部分,而這兩部分又各自有乾旱和濕潤兩季的類型,前者分布於年降雨量250〜700毫米(mm)的地區,而後者分布於年降雨量600〜1500毫米(mm)的地區。
※東非稀樹草原因靠近赤道,陽光強烈,草原上的草演化成C4 Plants,C4草類光合作用的速率是C3植物的八倍,但是C4草類不容易被消化。
也就是說單純只有一個胃(Stomach)的植食動物(herbivore)無法消化C4草類,於是,東非稀樹草原的植食動物慢慢演化,變成反芻動物(Ruminant
Animals),具有四個胃,才能利用反芻胃中的共生細菌完全的消化C4草類,獲取草中的養份。
From DISCOVERY
Channel
赤道(Equator)系列之Challenge of Change 2005
|
有蹄類大多為反芻動物(Antelopes
are ruminants.)
圖07. 面板上的織布鳥。
圖08. 東非稀樹草原除了草以外的主要生產者─刺槐樹(thorn acacia)及其樹上的群居織布鳥巢。
圖09. 織布鳥(weaving bird) Southern Masked
Weaver Photograph by Jiri Slama
(1.) 織布鳥有一百多種,有的織成單獨的鳥巢(像上圖所示),有的織成綿延數公尺,可供數百對織布鳥(稱為群居織布鳥,sociable weavers)居住的鳥巢。
圖片來源:
圖10. 展場的織布鳥(Photo by Michael)。
(1.)
展場展示的是非洲的黑頭群棲織布鳥,非洲最常見的織布鳥,也是全世界
築巢最快的鳥之一,通常是公鳥築巢,平均3-5天做一個巢,一隻公鳥做
2-3個巢,等待母鳥共住愛巢交配產卵。如果母鳥都不喜歡公鳥所做的
巢,公鳥會拆除重做,以迎合母鳥的需求。
(2.) 巢的中間有隔層,方便產卵,巢築於樹枝尾端並懸掛如燈籠,可預防蛇鼠
的入侵。
以上文字來源:鳳凰谷鳥園
群棲織布鳥的補充
英文名: Village
Weaverbird(群棲織布鳥)
學 名: Ploceus cucullatus
分 類: 鳥綱 雀形目 織布鳥科
食 性: 種子植物、昆蟲等。
特 徵: 雄鳥頭黑色,雌鳥頭草綠色。
分 布: 非洲薩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沙漠地區。
南非電力公司有一專門部門,負責定期拆除群居織布鳥建於卡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電線竿上的織布鳥巢,因為織布鳥巢,雨季可能引起短路,旱季可能引起火災。
可是人力有限,而鳥力無窮,鳥巢拆除後,下次回來再蓋的織布鳥巢,往往更大、更結實。看來這場人與鳥的拔河比賽,結果對人類並不樂觀!
-------看自英文的動物記錄片
|
圖11. 南非電線桿上的群居織布鳥巢。
圖12. 面板上的刺槐樹。
圖13. 刺槐樹的細枝葉及花,細枝上的刺清晰可見。
1.
刺槐是非洲大草原上的代表植物(主要的生產者之一),像傘一樣開滿於非洲大草原上,是一種樹枝上長滿刺的喬木。因為草原生活著大量初級消費者,為了防止枝葉被吃掉,刺槐在枝幹部位演化出尖刺。
2. 刺槐會分泌樹密,以做為共生螞蟻的酬勞,鳥類因為害怕攻擊性強的螞蟻而都不敢靠近刺槐,而長頸鹿是少數能以刺槐葉為食的動物之ㄧ。
圖14. 面板上的長頸鹿。
圖15. 展場的長頸鹿─Photo by
Michael。
(1.) 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
到5.5米高,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稍小一些。
(2.)
長頸鹿是非洲特有的動物,與鹿和牛有親緣關係,但屬於不同的科,即長
頸鹿科。長頸鹿科包括長頸鹿和歐卡皮鹿(Okapi)兩種動物。
(3.) 中國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隻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
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
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台語也將「長頸鹿」稱作「麒
麟鹿」。─(1.) 〜(3.) 項文字來源維基百科
(4.) 長頸鹿是群居動物,由三五成群到多達七十隻的大族群不等。
(5.) 長頸鹿飲水並不頻密,可能是因為飲水時牠們要先把一雙前腳左右張開,
然後很不方便地把頭伸到水面,而且牠們的頸和頭加起來可一點也不輕,
還好的是牠們的循環系統這時能自動控制收縮,防止腦溢血。
(4.)&(5.)文字來源:東非大自然 非洲野生動物
http://wildnature.go2c.info/view.php?doc=/wildlife/giraffe
(6.) 長頸鹿和歐卡皮鹿幾乎是完全的食葉動物,主食是刺槐葉,刺槐葉的化學
成份有毒,讓它的葉子不宜食用,長頸鹿的應變之道是小心選擇最沒有毒
的葉片食用,而且具有濃稠的唾液和特化的肝臟功能。
(7.) 長頸鹿是反芻動物,一樣具有四個胃,和其他反芻動物不同的是:長頸鹿
能邊走邊咀嚼回流的食物,讓牠們有更多的進食時間。
(8.) 一頭長頸鹿一天大約花12〜20小時進食,並且吃下高達34公斤的食物。
(6.)〜(8.)文字取自《動物百科圖鑑》P.197 明天國際圖書公司翻譯
圖16. 歐卡皮鹿(Okapi,Okapia johnstoni)大小與馬相似與長頸鹿同屬長頸鹿科。
(展場未展示)
圖17. 歐卡皮鹿存在的非洲地區(深綠色部份)。
圖18. 面板上的刺槐樹、斑馬及飛羚。
圖19. 展場的斑馬─Photo by
Michael。
圖20. 斑馬(一隻三周大的斑馬與另一隻稍大些的斑馬玩耍,2012年2月號國家地理雜誌)
圖21. 展場的飛羚─Photo by
Michael。
圖22. 面板上的黑尾牛羚=角馬。
圖23. 展場的黑尾牛羚─Photo by
Michael。
(1.)牛角、牛頭、馬面、羊鬚、牛身、羚羊紋、牛般的叫聲,俗稱角馬的黑尾牛
羚就似是左抄右襲其他動物而併合出來的怪物,怎麼看也不覺得美麗。但偏
偏牠們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嘉年華會的主角,所以東非動物大遷徙又叫做角
馬大遷徙
(wildebeest migration)。
(2.) 牠們生命力頑強,而隨著食肉動物數量的減少,牠們在Serengeti 的數量
亦由 50 年代的十萬增加到現在的 150 萬頭,成為東非草原上數量最多的
大型野生動物。
(3.) 黑尾牛羚喜歡日間活動,晚間休息。牠們為了追逐水草,年復一年不停在
Serengeti 和
Masai Mara 之間轉圈,當中會把體弱的、有病的淘汰出來。
牠們是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牠們的糞便成了來年草原的肥料,牠們吃剩
的草根成了其他羚羊如湯氏瞪羚 (Thomson's Gazelle) 的美食,牠們亦是
獅子的重要食物來源。
(1.)〜(3.)文字來源:東非大自然 非洲野生動物 http://wildnature.go2c.info/view.php?doc=/wildlife/wildebeest
圖24. 1997年國家地理雜誌精選的照片:尚比亞柳瓦平原國家公園,火紅天空下的這群黑尾牛羚(=角馬)的遷移。─1997年10月Chris Johns先生所拍攝。
圖25. 黑尾牛羚大遷徙路徑圖由坦桑尼亞賽倫蓋提國家公園(Serengeti)→肯亞瑪莎瑪拉(Masai mara)國家保留區→恩格羅格羅保留區(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賽倫蓋提國家公園
圖26. 面板上的湯姆森瞪羚(Gazella thomsoni)。
圖27. 展場的湯姆森蹬羚─Photo by
Michael。
圖28. 面板上的狒狒(Papio Anubis)及白蟻巢(Termite Nests)。
圖29. 展場的狒狒─草原上的雜食者(Photo
by Michael)。
能與發情中的雌狒狒交配。
(1.)&(2.)文字來源:維基百科
圖30. 澳洲約5公尺高,有50年歷史的教堂白蟻丘(Cathedral Termite Mound)。相較之下,展場的白蟻丘還不到1公尺高,該屬於袖珍型的白蟻丘。
圖31. 展場展示的各種草原上的掠食者。
圖32. 面板上的非洲豺犬、斑點鬣狗及暗棕鵟。
非洲豺犬=非洲野狗=非洲獵狗
(1.)
非洲豺犬的分佈範圍曾一度從非洲中部的查德湖延伸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可是今天,在這區域的大部份地方已再也看不到這種動物了。牠們的數目也許已減到只有五千隻那麼少(英文維基百科上說可能只有3000隻)。→這種獵狗是非洲瀕臨於絕種的食肉動物。
1994年一月號 讀者文摘 P.101《監視地球》
(2.)非洲豺犬=非洲野狗,為群體獵食的動物,獵食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
圖33. 展場的非洲豺犬即非洲野狗─Photo by
Michael。
圖34. 成群的非洲豺犬,剛出生時只有黑白兩色,出生一段時間後毛色才有金黃色,體重約35公斤。
圖35. 展場的斑點鬣狗─Photo by
Michael。
斑點鬣狗(Spotted Hyena):
(1.)雌性體型比雄性大
(2.)群體生活,雌性為領導者
(3.)雌性具有假陰莖
(4.)長相像狗,但血緣與貓科更接近,分類屬於貓總科鬣犬科。
(5.)於稀樹草原與獵豹同為體型第二大的肉食動物(兩者體重均約為60公
斤) 。
圖36. 展場的暗棕鵟。
拉丁學名:Buteo
rufofuscus
英文名稱:Jackal Buzzard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隼形目、鷹科、鵟亞科、鵟屬
鵟是鷹科下的一個屬。鵟是一類中等體型,分布廣泛的猛禽,擁有有力的
身軀和寬廣的翅膀。
分布範圍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
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
圖37. 暗棕鵟(Jackal Buzzard)
圖38. 面板上的獵豹(cheetah)及花豹(leapord)。
圖39. 展場的獵豹(Cheetah)─Photo by Michael。
圖40. 獵豹─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約110Km/hr)。
(1.)眼角到嘴角有一道黑色條紋,奔跑距離只能400〜600公尺,超過此距離
身體會過熱,需要休息來散熱。
(2.)爪無法收縮(唯一無法將爪縮回的貓科動物),類似釘鞋上的釘子。
黑心斑點為實心圓(豹為空心圓)。
圖41. 展場展示的花豹。
(1.) 體型:重量30~91kg;體長91~190cm
(2.) 形態:頭小、耳短、尾長約70~95公分。黃褐色的身體上有許多黑色空心
的斑塊。
(3.) 分佈範圍:廣泛,包括:非洲、中東、亞洲東部、西南及南部等地的森林、
(3.) 分佈範圍:廣泛,包括:非洲、中東、亞洲東部、西南及南部等地的森林、
草原、樹叢。
(4.) 牠是肉食性動物,以各種大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5.) 花豹就如同獅子一般,屬於夜行動物,習慣在夜間狩獵。
(6.) 花豹的四爪伸縮自如,而獵豹的前爪較像狗爪。
文字來源:http://www.cclc.org.tw/encyclopedia/Leopard/(稍有修改)
(5.) 花豹就如同獅子一般,屬於夜行動物,習慣在夜間狩獵。
(6.) 花豹的四爪伸縮自如,而獵豹的前爪較像狗爪。
文字來源:http://www.cclc.org.tw/encyclopedia/Leopard/(稍有修改)
(7.) 豹是大型貓科動物之中分佈最廣的,牠們廣泛出沒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但主要集中在東非、中非和西非沿海,非洲南部的數量則較少。牠們亦零散分佈於中東、南亞、東南亞和中國西南至華中地區。
圖42. 面板上的藪貓、胡狼及獅子。
圖43. 展場的藪貓(Photo by
Michael)。
圖44. 藪貓(Serval) 。
(1.)
藪貓喜歡鼠類,但也是個隨機獵食者,舉凡野兔、蹄兔、鳥類、爬行類、青蛙、魚類、昆蟲都是獵食的對象。
(2.)
藪貓平均體長85公分,尾長40公分。壽命在12-20年。
圖45. 展場的胡狼(Jackal)─Photo by Michael。
(1.)多棲息於非洲草原。黑背胡狼很少自己捕食,通常在獅子旁邊等候,當獅子
不注意時,胡狼趁機偷走食物。─維基百科
(2.)黑背胡狼小檔案:
學名:Canis mesomelas ;又名豺狼
分布:東非及南非
體型:體長50~80公分,體重7~11公斤
特徵:身體以土黃、紅棕色為主,背部有黑色馬鞍狀斑紋
(3.)胡狼和狐狸的區分:
簡單的(不細分胡狼與狐狸各科與品種)概括簡易分辨
圖46. 胡狼:
細長的鼻子,牠們的尾巴比較細長,尾巴毛也沒狐狸那麼濃密,體型較瘦高,
毛的顏色通常是灰色或棕褐色。
圖47. 狐狸:
細長鼻子.濃密的尾巴。體型略較胡狼矮小。
狐狸腳通常像穿著黑襪子;胡狼則非。
毛的顏色通常是紅色或橙色。
參考資料 愛看動物頻道的經驗+網路圖片
圖48. 展場的獅子─Photo by
Michael
(1.)
公獅與老虎、美洲豹、黑豹、雪豹是五種能咆哮的貓科動物。通常在清晨和傍晚時咆哮,目的是在宣示領域的主權(Teritoriality)。
(2.) 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的群居種類,獅群由一頭雄獅或兩三頭雄獅兄弟領
導。領袖的產生是通過血腥的打鬥而得,勝方更會把敗方的子嗣全部殺死,
領導權為兩年至四年。
(3.) 勝方的回報是可以優先享用獅群狩獵的成果,和與獅群內雌獅交配。
(4.) 獅子是夜行性動物,通常每天花費20個小時的時間在睡覺,而且睡得很沉
很酣。
(5.) 雄獅鬃毛的顏色受到睪丸酮(=雄性素Testosterone)濃度的影響,壯年時
睪丸酮濃度高,鬃毛為深棕色。
圖49. 非洲草原上的雄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