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氧核醣核酸(DNA)的結構與功能
圖01. 去氧核醣核酸DNA的結構與功能(DNA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1.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長鏈聚合體(polymer)。
2. 核苷酸(Nucleotides)由三部分所組成:
3. DNA的氮鹼基共有四種:鳥糞嘌呤(G)、胸腺嘧啶(T)、腺嘌呤(A)、胞嘧啶(C)。
4. DNA的四種氮鹼基比例具有規律性,
每一種生物體DNA中 [A]≒[T];[C]≒[G] 稱為Chargaff Rule。
表一、去氧核糖核酸(DNA)與核糖核酸(RNA)之比較:
5. 細胞質具有DNA的胞器:粒線體DNA與葉綠體DNA(為雙股環狀),
一般而言葉綠體DNA較粒線體DNA(mtDNA)大,含有較多的核苷酸對。
人的粒線體中,約有2~10組mtDNA,每組mtDNA含有16,569個鹼基對,其中
具有37對基因,可表現13種蛋白質、22種搬運RNA(tRNA)與2種核糖體(rRNA)。
因,似原核細胞。
圖03. 去氧核糖核酸(DNA)與核糖核酸(RNA)之結構比較。
一、DNA的分子結構:
1. 1953年,華生(James Watson)和克立克(Francis Crick)參考羅莎琳.富蘭克林
(Rosalind
Franklin)於1952年拍攝的DNA X光晶體繞射圖,建構了DNA雙股
螺旋的三度空間構造。
2. DNA是雙股反向平行互補螺旋體的構造。
(1.)雙股(Double-strand)
(2.)反向平行(Anti-Parallel)
(3.)互補(Complementary)指A與T配對;G與C配對。
(4.)螺旋體(Double- helix)
3. 雙股平行是指DNA分子為二條互相平行的核苷酸鏈,
每股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作螺旋狀旋轉而成。
4. 組成DNA的核苷酸有四種:dATP、dTTP、dGTP、dCTP
最前方小寫的d是指五碳糖的第二個碳少一個氧的意思。 (請參考圖05.)
圖05. 左圖為腺嘌呤核苷單磷酸(AMP)之化學結構;右圖為核糖(Ribose)
與去氧核糖(2-Deoxyribose)的不同。
5.核苷酸的連接方式,是前一個核苷酸之五碳糖的第5個碳上磷酸根,
與後一個核苷酸五碳糖上第3個碳,形成磷酸雙脂鍵(Phosphodiester
Bond)相連
→形成骨架(backbone)。
圖06. DNA骨架間以磷酸雙脂鍵(Phosphodiester bond)連結;
氮鹼基間以氫鍵(Hydrogen
bond)相連。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脱氧核糖核酸
圖07. 骨架間以磷酸雙脂鍵(Phosphodiester bond)連結;氮鹼基間
以氫鍵(Hydrogen
bond)連結。
6.二股核苷酸長鏈的排列方向相反:一股若為5’—>
7.二股核苷酸鏈間以氮鹼基相配對,並以氫鍵(Hydrogen
Bond)相連,以穩定DNA:
A=T (腺嘌呤(A)與胸腺嘧啶(T)彼此間形成雙氫鍵)、
C≡G (胞嘧啶(C)與鳥糞嘌呤(G)彼此間形成三氫鍵)。
圖08. 二股核苷酸鏈間以氮鹼基相配對,並以氫鍵(Hydrogen Bonds)相連
,以穩定DNA。雙股DNA以反向方式排列。
8. 雙股的直徑是20Å(=2nm),旋轉一圈含10對氮鹼基對的長度是34 Å(=
3.4nm),上下氮鹼基對的距離為3.4Å(=0.34nm)。
圖09. DNA分子結構的模型:雙股的直徑是20Å(=2nm),旋轉一圈含10對氮鹼基對
的長度是34 Å(=3.4nm),上下氮鹼基對的距離為3.4Å(=0.34nm)。
外側兩股黃綠色結構是DNA的骨架(梯柱),
由磷酸根和去氧核醣以磷酸雙脂鍵組成。中間像階梯(梯及)的構造是由氮鹼基
以氫鍵結合形成,氮鹼基其英文縮寫分別是ATGC
A是腺嘌呤(Adenine)、T是胸腺嘧啶(Thymine)、
G是鳥糞嘌呤(Guanine)、 C是胞嘧啶(Cytocine)。
A跟T配對(A=T);G跟C配對(G≡C)。
圖10. 氮鹼基以A與T配對(A=T);G與C配對(G≡C)。
圖11. DNA的雙螺旋具有主要溝=大溝( major groove)以及次要溝=小溝(minor groove),主要溝會與基因調節蛋白結合,次要溝的功能未明。
圖片來源:https://slideplayer.com/slide/8827640/26/images/22/%EF%BC%88二%EF%BC%89+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两条DNA单链分子反向平行环绕%EF%BC%8C右手螺旋走向%EF%BC%8C表面大沟与小沟相间。.jpg
二、DNA的功能:
1. 攜帶遺傳訊息(部分DNA上具有基因(genes)):
a.
人體大約由1015個細胞組成。
b.
每個細胞核中有23對染色體
(哺乳類成熟的紅血球及血小板無細胞核,所以細胞中無染色體為例外)。
c.
23對染色體上約有2.0〜2.5萬對基因。
d.
DNA的總長約2公尺。
e.
DNA由共約30億個(3.0×109 )核苷酸配對組成,氮鹼基外面的骨架是由
磷酸根及五碳醣(去氧核醣)以磷酸雙脂鍵相連;腺嘌呤(Adenine)胸腺嘧啶
(Thymine)以及鳥糞嘌呤(Guanine)胞嘧啶(Cytosine)間是以氫鍵相聯。
f.
雖然分子生物學比起二、三十年前已有長足的進步,但是對於2.0~2.5
萬對基因在生長發育過程或新陳代謝過程中,如何受到調控?
對絕大多數的基因對而言,
仍然是處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
g.
基因組(Genome)的定義:一種生物體所有遺傳物質的總和。
人類就是指3.0×109的核苷酸對(bp),其中只有大約3%的核苷酸對(bp)
含有基因。(bp是base pair,鹼基對的縮寫)
h.
人類23對染色體上的DNA,含有約2.0〜2.5萬對的基因,
這些基因受到精準的機制調控,於適當的發育時期表現出適當的蛋白質,
來影響胚胎的發育,器官成熟,組織細胞的替換修補,新陳代謝。
i.
人的一生,如何在適當的時期表現適當的基因?
試舉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實例:
胚期(embryonic stage即1 week〜8 week)基因表現胚的血紅素球蛋白;
胎期(fetal stage即 9 week〜42 week) 基因表現胎的血紅素球蛋白;
出生後至成年期,基因表現成年期的血紅素球蛋白。
這可能是生命科學中最引人入勝的話題之一,只是許許多多的專家
研究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許多的環節仍在努力當中!
圖12. 胚期(embryonic stage 1W~8W)紅血球中血紅素球蛋白是α2ε2;
胎期(fetal stage 9W~42W)紅血球中血紅素球蛋白是α2γ2;
出生之後(postnatal) 紅血球中血紅素球蛋白轉換成α2β2或α2δ2。
此為不同的球蛋白基因分別於不同時期表現(expression)然後又關閉
的示意圖。
在胚發育過程,ε基因為何最先開啟,八周後又逐漸關閉?
在胎發育過程,為何γ基因接著開啟,42周後又逐漸關閉?…
不同發育時期,這些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如何受到調控的問題,
至今沒有分子生物學家完全知曉!
圖13. 人類的DNA約3%具有基因(genes)。
DNA於細胞週期的不同時期,分別以染色質或染色體的形式存在。
※而基因(genes)只有在染色質(chromatin)形式時才能表現。
j. 染色體(chromosome)近中央具有中央節(centromere):
是真核染色體緊密收縮處,在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時,參與染色體的移動。
中央節是紡錘絲與染色體的接觸點,紡錘絲收縮,使染色體向兩極移動。
人類的中央節區包含一段約170鹼基對重複序列,稱為α衛星 (alpha
satellite)
隨染色體不同,重複次數約5,000-15,000次。
染色體(chromosome)兩端具有端粒(telomere):
k.端粒的特性:
1具一小段端粒DNA約5-8 bases 前後重複多次。
2端粒DNA 序列及重複次數隨生物種類不同而不同。
哺乳類及人類為 5’‘TTAGGG3’,重複250-1000次、四膜藻(Tetrahymena)為
5'TTGGGG3‘
果蠅端粒內含轉移子( transposable element)。
圖14. 染色體兩端的端粒(telomere)長度隨著每次細胞分裂而縮短,
當細胞有絲分裂70~80次之後,端粒縮短到一定長度,細胞便無法
繼續分裂而凋亡(Apoptosis)。
圖片來源:http://huihui12.pixnet.net/blog/post/75415038-端粒長度對心血管
疾病的影響
圖15. 人類的基因組(The Human Genome)─一個個體所有基因對(人約為DNA的3%)+
其它不含基因的核苷酸對(人約為DNA的97%)之總和稱為基因組(genome)。
圖16. 由DNA濃縮成染色質(chromatin)再濃縮成染色體(chromosome)。
濃縮的過程由圖(a)核小體(Nucleosomes)
→圖(b)染色質纖維(Chromatin fiber)
→圖(c)真染色質和異染色質(Euchromatin &
heterochromatin)
→圖(d)染色體(chromosome),由染色質→染色體,
染色質長度縮短了7,000~10,000倍;寬度增加了約800倍。
l. 人類身體細胞核裡有23對染色體,第1至22對稱為體染色體,
第23對是性染色體。每一條染色體是由一條DNA加組織蛋白(Histones)等
所濃縮組成。
m. 人體的23對染色體上約有2.0~2.5萬對基因。
2. 能複製(replication):
|
|||||||||||||||||||||||||||||||||||||
圖18. DNA的半保留式複製圖。
3. 能修補(repair):
例如DNA的一股如因紫外線(UV)照射而形成胸腺嘧啶雙體(T-T dimer),
則可啟動細胞核中的修補機制(e.g.p53 system),
利用完好的一股做模板進行修補。
圖19. DNA損傷(DNA Damage)的原因。
圖20. DNA因為去嘌呤化(depurination)或去胺基化(deamination),
而導致損傷。
圖21. 紫外線(UV)照射→形成胸腺嘧啶雙體(T-T dimer)。
圖22. 紫外線(UV)照射→形成胸腺嘧啶雙體(T-T dimer)的詳細圖。
DNA損傷後,細胞會做判斷:
→DNA如果能夠修補即啟動DNA修補機制。
→DNA如不能修補即進行細胞程式性死亡(Apoptosis)。
|
|||||||||||||||||||||||||||||||||||||
圖23. DNA修補機制之一─p53 路徑(p53 pathway)。
在正常的細胞核中,p53活性被mdm2調節蛋白抑制。
當DNA損傷(DNA damage)、缺氧(Hypoxia)或細胞獲得的養分不足等壓力因素下,
mdm2調節蛋白與p53分開,p53 會誘導兩種可能:
1. DNA如果能修補→細胞週期(=細胞分裂)停止→DNA修復
→細胞週期重新開始。
2. DNA如果不能修補→apoptosis(細胞程式性死亡or 細胞凋亡)→
丟棄損傷的細胞。
圖片來源:https://www.labroots.com/trending/genetics-and-genomics/4234/stabilizing-ultimate-tumor-suppressor
|
|||||||||||||||||||||||||||||||||||||
|
圖24. 細胞週期(cell cycle)的檢查點(checking points)。
細胞週期G1期限制點(Restriction point)的設置,主要在檢查DNA損傷
(DNA Damage)後能否修補。
是母細胞能否分裂為二個子細胞,很重要的一項考量。
|
||||||||||||||||||||||||||||||||||||
圖25. p53蛋白質就好像細胞核的「警報系統」或基因組的保護者
(The Guardian of Genome),當收到a.~g.各種訊號後:
a. 氧化壓力 b. 營養缺乏 c. 細胞缺氧 d. DNA損傷 e. 致癌基因表現
f. 核醣體異常 g. 端粒消耗 都可以使p53基因表現,形成p53蛋白質。
而作出細胞凋亡(Apoptosis)、細胞老化(Senescence)、血管新生(Angiogenesis)、
細胞週期停止(cell-cycle arrest)、DNA 修補(DNA repair)等反應。
|
|||||||||||||||||||||||||||||||||||||
※許多癌症的發生,即在於p53蛋白修補DNA的功能異常所致。
4. DNA指紋分析(DNA Fingerprinting)─DNA的人為功能。
a.
刑事鑑定可利用犯罪現場遺留的血液、精液、皮膚、唾液或毛髮中的DNA,來辨識可能的加害人。此過程稱為DNA指紋分析,又稱為遺傳指紋分析(Genetic
fingerprinting)。
b.
此測定法於1984年由英國遺傳學家Alec Jeffreys發展出來的。
c.
測定的原理:限制片段長度多型性(Restriction Polymorphism)。
d.
1988年英國的謀殺案嫌犯Colin Pitchfork,成為第一位因去氧核糖核酸特徵測定證據而遭定罪者。
e.
去氧核糖核酸指紋分析也可用來辨識重大災害中的罹難者。
圖26.
DNA指紋分析法(DNA Fingerprint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