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蕞爾小島上的遠古巨石神殿 12-31-2014


 
 
 

   蕞爾小島上的遠古巨石神殿

    位於風光明媚地中海的馬爾他島(Malta)面積相當小,僅僅246平方公里,台北市面積272平方公里都比它大些。但在這樣一個蕞爾小島上,從1902年起,卻發掘了三十多處巨石建築遺址!估計是五千年前的石器時代,不知由何方神聖建造的。


1. 位於地中海近義大利西西里島的馬爾他共和國(Malta),人口約五十萬,面積246平方公里。

    考古學者們的研究顯示,在石器時代,建造這些巨石建築群的馬爾他古人們,他們在建築學、天文學、曆法方面都有相當高的造詣。有些研究學者甚至認為這些建築,可以做為判斷節令的依據,甚至能預測日蝕和月蝕的發生。

    我們不禁想問:

1. 石器時代的馬爾他島住民,是從何處獲得如此高明的智慧?

2. 又是什麼樣的刺激因素,促使他們近乎狂熱的建造這些巨石建築?

3. 而這些建造巨石神殿的人們,跟建造環行巨石群(Stonehenge)於英國南部沙利斯柏利平原(Salisbury Plain)的人們,是否有關連呢?

   (因為環行巨石群,剛好也是建成於五千年前左右。)

4. 這些偉大的巨石建築文明,為何又在四、五千年前嘎然中止,不再延續?


2. 位於英國南部沙利斯柏利平原(Salisbury Plain)的環行巨石群(Stonehenge),研究學者認為建築的目的,是為了祭祀和天文觀察,與馬爾他共和國眾多巨石建築的功能相同

蒙娜亞德拉神殿(Mnajdra Temples)

    馬爾他共和國眾多的巨石建築群中,很多都是具有觀測天文作用的,其中在下認為蒙娜亞德拉神殿(Mnajdra Temples)建造的最為令人稱奇。

    這個神殿比金字塔的年代還要久遠,石器時代的人們,對機械和金屬理應一無所知,那時的人們顯然也還沒有輪子的概念,那麼他們是如何切割、搬運、挪動、豎立這些動不動就重達數噸的巨石?更遑論,是從那裡獲得這些知識,來精確地設計規劃這些巨石建築?

who built them?   And,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where did these builders obtain such incredible knowledge?

    而且想當然爾,他們還應該具有相當完整的社會組織,才能使他們群策群力的完成這些龐大複雜的巨石建築群。


3. 蒙娜亞德拉神殿(Mnajdra Temples),又被稱為「太陽神殿」。


4. 蒙娜亞德拉神殿(Mnajdra Temples)比海平面高出48公尺。神殿俯瞰美麗的地中海,其苜蓿葉形的基本結構形成很好的遮掩,因而減少了海風的侵蝕,所以數千年過去了,至今保存得還相當完整。


5. 蒙娜亞德拉神殿(Mnajdra Temples)整體輪廓由上方看起來,如同一片苜蓿葉的葉片,寬度為70公尺。

    蒙娜亞德拉神殿的石柱都在數公噸以上,巨大的祭壇石更超過了10公噸。

    在夏至(Summer Solstice)日出時分,太陽的光線,會經由神殿入口處右邊的 獨立石柱(又名日曆柱)穿過,射進右邊神殿的房間裏,光線穿越門拱,並照亮了房間中央巨大的祭壇石。

    右邊的石柱(=日曆柱)1.33公尺;左邊的石柱(=日曆柱)1.20公尺

冬至(Winter Solstice) 太陽的光線,會經由神殿入口處左邊的獨立石柱(=日曆柱)穿過,但左邊並無房間也無祭壇石。

    可能網友看到此已經有些頭昏腦脹了!其實我自己看原文的感覺也是一樣,乍看之下覺得有點茫茫然。不過有兩點是相當確定的是:

1. 經由這些設計可以用來判斷太陽軌道運行的變化。
2. 夏至(Summer Solstice)日出時分,太陽光柱的照射位置,會隨著年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1.)1990年時,光柱僅射到神殿前的獨立石柱;
(2.)在西元前3700年,光柱偏離了這塊獨立石柱,而射向它後方一塊石頭的邊緣;
(3.)而在西元前1萬年,太陽光柱能不偏不倚的射中後面更遠處,神殿的祭壇石中央。
所以馬爾他籍的繪圖員保羅.麥克列夫(Paul Micaleff),就以此為依據認為蒙娜亞德拉神殿建於一萬兩千年前。


6. 夏至(Summer Solstice)日出時分,太陽光柱的照射位置,會隨著年代的不同而改變:

(1.)1990年時,光柱僅射到右邊神殿前的石柱;

(2.)在西元前3700年,光柱偏離了這塊石柱,而射向它後面一塊石頭的邊緣;

(3.)而在西元前1萬年,太陽光柱能不偏不倚的射中後面更遠處,神殿的祭壇石中央。


7. 在夏至(Summer Solstice)的日出時分,太陽的光線會筆直地在神殿入口處的右邊獨立石柱(=日曆柱)穿過,射進右邊神殿的房間裏,光線穿越門拱並照亮了房間中央巨大的祭壇石。冬至(Winter Solstice) 太陽的光線,會經由神殿入口處的左邊的獨立石柱(=日曆柱)穿過,但左邊並無房間也無祭壇石。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數千年前,英文維基百科上估計為西元前3600-3200(3600 BC3200 BC),建造神殿的人們,是從那裡獲得如此精確的天文學和曆法知識,能夠周密地計算出,夏至、冬至時太陽光線照射至神殿日曆柱的位置呢?還有他們建造神殿的目的是為甚麼?

    半夜從YOUTUBE上無意間看到有關蒙娜亞德拉神殿的相關影片,看完,在心中燃起許多的困惑,讓人久久無法成眠!

    在銀河星系(The Milk Way Galaxy)懸臂上的太陽系中,人類賴以安身立命的地球,只是一顆小小的類地行星。再多比較一點,銀河星系估計有一千億~四千億顆恆星,而太陽本身,只不過是銀河星系中一顆不怎麼起眼的中年恆星而已。宇宙之碩大(137±2光年),星系(Galaxies)之繁多,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

    而在這微小的地球上,從古到今,人類一直汲汲營營的像螞蟻般的忙碌著,以星系般宏觀的角度來想,有時會覺得,人們真不知為何而忙?為誰而忙?





8. 請網友細心由上往下比較這四張圖,您就會發現,人類相依為命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多麼的渺小!

               
             
地球
    12,756 KM
太陽
 1,391,980 KM
天狼星(大犬座的主星)
 2,512,560 KM
畢宿五(金牛座的主星)
61,525,526 KM

跟據英文維基百科上的數據,銀河系的直徑為10,00012,000光年;恆星數量為一千億~四千億顆。

    有網友說:「蒙娜亞德拉神殿(Mnajdra Temples)之於馬爾他,就像金字塔之於埃及,蒙娜麗莎之於巴黎,圓形大競技場之於羅馬,環行巨石群之於英國。」(Mnajdra is to Malta, what the Pyramids are to Egypt, the Mona Lisa to Paris, the Coliseum to Rome and Stonehenge to England.)

    我相當認同這樣的比喻,因為,它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史蹟,永恆無價的瑰寶。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沉睡千年的石頭城─大辛巴威(Great Zimbabwe)


 
 
 

沉睡千年的石頭城─大辛巴威(Great Zimbabwe)

    一個原本被譽為「非洲花園之國」的辛巴威,在短短28年內,從「10年奇蹟」走向「經濟崩潰」。現在,非洲辛巴威的通貨膨脹極為嚴重,大家在新聞上偶有所聞。可是網友們您知道嗎?在遠古的辛巴威其實曾有過非常輝煌光榮的歷史,當時,他們對外貿易的觸角,甚至遠達亞洲的中國!而且優秀的工匠們,建築了宏偉的石頭城─大辛巴威。

    「大辛巴威」是撒哈拉沙漠以南(sub-Saharan Africa),最壯觀的一群花崗岩建築。

    「大辛巴威」建於公元1250年到1450年間,是由生活在非洲南部的修那or 紹納(Shona)人所建造,大量使用堅硬的長方形花崗岩,極具巧思精心構築而成。

    大辛巴威」曾經是當時修那班圖文明(Shona/Bantu Civilization)重要的貿易中心,主要是經由葡萄牙商人來進行貿易往來,貿易的範圍甚至遠達波斯、阿拉伯、印度及中國。

    整個「大辛巴威」,不用灰泥黏結,而只用堅硬的花崗石建構,充分展現出非洲古代的精湛建築技術,因此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縮寫UNESCO)將大辛巴威遺址作為文化遺產,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



1. 沉睡千年的石頭城─大辛巴威(Great Zimbabwe)

    大辛巴威遺址,位於辛巴威的馬斯溫戈省(Masvingo Province),在辛巴威首都哈拉雷(Harare)以南350公里處,大辛巴威遺址的存在,証明除了埃及之外,在非洲其他地方也曾經有過高度的文明。



2. 辛巴威(Zimbabwe)在非洲的地理位置(右圖)以及大辛巴威遺址的三個部份山丘建築群=衛城(Hill Complex)、山谷建築群(Valley Ruins) &內城(Great Enclosure)的分布圖(左圖)



3. 大辛巴威遺址(Great Zimbabwe),位於辛巴威(Zimbabwe)首都哈拉雷(Harare)南方350公里處。

    辛巴威這國家的含意,在非洲班圖語中是"石頭房屋建築"的意思。

    Zimbabwe(班圖語)=The House of Stones(英語)

    大辛巴威古城遺址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 內城(The Great Enclosure)─座落於景色秀麗,林木蒼翠的山谷

   中,共使用了90多萬塊長方形花崗岩構築而成。



4. 橢圓形內城(The Great Enclosure) 的卡通圖。

    內城是一個由石牆圍成的橢圓形建築。城東、南、北三面分別各有一個進出口。內城的周長256公尺,直徑長89公尺,寬67公尺,由高10公尺的橢圓形石牆包圍,圍牆頂上雕刻著形狀奇特的石鳥(=辛巴威鳥),在石牆的東南方,另有一道與石牆平行,相隔一公尺的石牆,形成了長達一百公尺的狹窄通道。



5. 內城東南方一道與石牆平行,相隔一公尺的石牆,形成了長達一百公尺的狹窄通道。

內城石牆內,還有一些建築年代更為久遠的矮牆,與其他幾道斷垣殘壁連接,將內城分割成為若干塊大小不等的圍場,以及縱橫交叉的通道。內城東面坐落著一座實心的圓錐形石塔(conical tower),塔高11公尺,底部直徑為6公尺,頂部直徑2公尺,經過許多年的研究,考古學家們至今,仍然無法確定實心圓錐形石塔的功能?



6. 內城東面座落著一座實心的圓錐形石塔;圍牆頂上雕刻著形狀奇特的石鳥(=辛巴威鳥)

 

    整個大辛巴威建築群中,最令人費解是就是這內城中的實心圓錐形石塔。有人認為它象徵男性的生殖器官、有人認為代表部落酋長至高無上的權力,但由於實心圓錐形石塔的外部,沒有任何的文字或圖案標記,所以無從考證圓塔的真正功能,經過近千年的風雨侵蝕,實心圓錐形石塔,至今依然聳立在那裏,彷彿昂然笑看著遊客們,它的緘默不語,深藏著歲月的秘密。



7.內城中神秘的實心圓錐形石塔,依然昂然聳立。

2. 山丘建築群=衛城(The Hill Complex)─位於100公尺高的山上。

    衛城建於高約100米的山頂上,是大辛巴威遺址中年代最久遠的建築群,城牆全長244米,高約15米。其入口是一條僅容一人通行的階梯,階梯的臺階開鑿於巨大的石塊和峭壁之間。



8.前往衛城的是一條僅容一人通行的階梯,開鑿於巨大的石塊和峭壁之間。

    衛城是順著山勢的自然走向而建造的,當年的能工巧匠,運用山上天然的巨岩和長方形花崗岩石塊,砌合成一座渾然一體的建築群,其構築堅實,氣勢雄偉壯觀,令人讚歎不已!


9.山上衛城的入口處。


10. 由山下遠望位於100公尺高處的衛城 (=山丘建築群)



11.衛城是順著山勢的自然走向建造,當年的能工巧匠,運用山上天然的巨岩和長方形花崗岩石塊,砌合成一座渾然一體的建築群。

3. 山谷建築群(The Valley Complex)

    山谷建築群由許多較小的石頭遺迹組成。熔鑄黃金的遺跡、精緻的排水系統、在在都說明了這裡曾經有過一個繁榮的社會。每戶人家住宅的大小,則彰顯著主人的社會地位。


12. 山谷建築群(The Valley Complex)的一部份。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當年構築這氣象萬千、宏偉石頭城的人們,不知因為何種緣由,於十五世紀中期突然棄城而去?

    可是遺留在地面上的建築群,歷經近千年之後,仍散發著王者的氣勢,而且專家認為建築砌壘石塊的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尤其是內城中的圓錐形石塔,說明了非洲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掌握了建築學、幾何學、力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

    而由地下出土的大量物品中,包括,鋒利的作戰武器、精美的裝飾物、來自遙遠中國的陶瓷器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珠、阿拉伯的玻璃珠,它們說明了消失在遙遠年代的石頭城的人們,早就曾經與古代的華夏、波斯、印度、阿拉伯有過文化及貿易的往來。然而為何在中國的歷史古籍中,卻未曾看見有關「大辛巴威」的記載呢?

辛巴威是非洲南部重要的文明發源地,15世紀就已成為南部最大的邦國,至19世紀,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紹納黑人(Shona)的文明強盛漸入尾聲,在上世紀20年代成為英屬自治殖民地。
    短短28年,一個原本被譽為「非洲花園之國」的辛巴威, 從「10年奇蹟」走向經濟崩潰。 一個經過民主選舉的總統及執政黨, 如今竟成為獨裁者與暴力政權……

    新聞報導,辛巴威因為通貨膨脹極度惡化,鈔票形同廢紙,遊客想在機場買兩杯咖啡和兩杯水,竟索價兩億辛巴威幣!將原本富饒美麗的國家弄成如此貧窮不堪,辛巴威的領導者,實在是愧對了古人創造的輝煌文明啊!


13. 辛巴威因為通貨膨脹極度惡化,鈔票形同廢紙,當地人竟然以國幣當作衛生紙使用。(圖片取材自2013年2月4日東森網路新聞)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大葉桃花心木種子發芽記實


 
 
 

     大葉桃花心木種子發芽記實

    初次看到大葉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 or big-leaf mahogany )的種子,就著迷於它那璀燦明亮的古銅光澤,尤其是當它從高高的樹梢飄散下來,落在青青綠草地上,顯得份外的鮮明奪目。

    螺旋槳造型的種子,下半部厚實,上半部輕薄如蟬翼。整個種子飄落的原理,是植物飛行動力學上的一項不朽傑作,令人打從心底發出讚嘆─這真是老天爺的巧奪天工之作!(作者曾經在中興新村的大操場邊,採集到飛行了近一百公尺遠的種苗。)


01.和大自然的頑童─梅,一起撿拾的大葉桃花心木種子以及葉片(斜卵形的葉片位於照片中央)(Photo by May)


02.大葉桃花心木的種子包裹在果皮當中時,種子是以其尖端黏著於中央的支撐柄上。種子共排成五列,每列平均有十顆種子附著支撐柄上,也就是說每個大葉桃花心木的果實內,大約具有五十粒種子。(Photo by May)


03. 大葉桃花心木的果實以及三粒果實的剖開圖,種子密實的排列於果皮之內。左下方為兩個果實中央的支撐柄。(支撐柄的尖端可見咖啡色一粒一粒種子附著過的痕跡)


04 大葉桃花心木淡褐色的種子支撐柄與灰色的果柄相連。─採集於中興新村中學路。(Photo by May)


05.當包裹在果實中時,種子是以尖端黏著於位於果實中央的支撐柄上。(Photo by May)

補充資料:種子萌芽(Seed Germination)的條件
(1)外在因子:
(a)水分:
一般種子吸收適當的水量時,即可開始發芽。
  (b)溫度:
不同的種子各有發芽的適當溫度。
一般種子在1530℃的溫度範圍內均可發芽。
     (c)氧氣:
種子不能播種過深,否則通常因氧氣缺乏而不能發芽。
適度氧氣的吸收有助於種子發芽。
(d)光線:
植物種子依對光線的需求可分為三種類型:
1好光性種子,大多數禾本科種子屬之。
2厭光性種子,芥菜、茼蒿、豆芽及百合科種子。
3兩可性種子,稻、小麥、大麥、玉蜀黍、菜豆等。
     (e)時間:
        種子必須經一段時間的醞釀後才會發芽。
(2)內在因子:
(a)種子的完整性。
(b)種子的成熟度。
(c)種子的體積大小。

二、大葉桃花心木種子萌芽(Seed Germination)之步驟:

1. 將種子外層輕盈而附彈性的古銅色海綿體剝除,露出種仁。

   (海綿體具避震與吸收水分的功能、同時海綿體的外層具有苦味以

    保護裡面的種仁。)

2. 種仁先泡水約兩天左右。

3. 將種仁置於沙質性土壤中。

4. 16天後,第一棵大葉桃花心木的幼苗萌芽!

   (幼苗萌芽的時間前後不一,前後相距約差十天。)


06.2014414日播下種子,於51日發芽。

      看著由土中鑽出的粉紅色嫩芽,令人心中滿是喜悅!


07.54日,發芽的第四天,一對嫩葉形成。


08.201454日,發芽的第八天,嫩葉的葉脈清晰可見!


09. 一晃眼六個月過去,當時的小芽已漸漸的茁壯成幼苗了。

三、有關大葉桃花心木的一點補充:

    一般而言,樹木通常會在冬天來臨之前,將葉片落光,希望以此方式減少養分的消耗,度過寒冬。但是大葉桃花心木卻與眾不同,竟然選在春天來臨時(3月中下旬)將老葉落盡,接著又快速的長出嫩綠的新葉。相當的特別!
    有一種說法:大葉桃花心木之所以要在春天快速的落光老的葉片,是為了不要妨害種子飄落,以便利於種子的傳播繁衍。